top of page
搜尋

學習手扎3-南非前國會議員張希嘉

  • 作家相片: rainbowsafari
    rainbowsafari
  • 2015年7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圖:團隊與張希嘉女士合影

攝影:李泓緯

前國會議員張希嘉女士在1980年代隻身到南非投資。當時的南非尚在種族隔離的年代,家邦國四立,她在西斯凱(Ciskei)成立了第一間台資成衣廠,並且被西斯凱總統欽點為西斯凱台灣代表。從種族隔離到結束種族隔離,張希嘉女士見證了歷史,甚至籌備了當年陸以正大使為曼德拉的華僑募款餐會,以求鞏固我國在南非的外交地位。因緣際會下,張希嘉在2004年投入政壇,成為印卡塔自由黨(Inkatha Freedom Party, IFP) 發言人,同時也進入了國會(National Assembly)。

對於南非的政策,張希嘉女士有許多想法,同時也審視台灣的制度。關於土地改革,張希嘉女士認為台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有著鞭子與胡蘿蔔,這兩者分別是指高壓政權和有價證券發放;同時,台灣當時的佃農本身具備技術,所以當土地改革後,原本的佃農得到了土地他們就能力自行耕作。然而,南非並沒有給原白人地主「胡蘿蔔」,僅以「鞭子」逼著他們交出土地,白人地主對此政策較為反抗。另一方面,南非土地廣袤,長期以來主要使用機械耕作,白人地主、白人農民擁有良好技術與設備的。然而土地改革後,黑人取得土地,但他們並不具備耕作技術,僅依靠變賣機械營利、後期放任土地蔓生雜草,不僅沒有改善黑人的經濟處境,反而讓南非陷入糧荒。張希嘉女士認為,政策必須要考量實際狀況,土地政策不脫糧食安全,政策應該需要全面且有配套。

身為華人,在南非的角色十分尷尬,在種族隔離時期,華人被視為有色人種而飽受白人歧視。種族隔離解除後,華人卻無法享有優惠性政策,所以張希嘉女士進了國會後,致力於爭取華人權利,於1994年入及南非的華人最終能享受BEE法案的效益。

關於這些年南非的高失業率,張希嘉女士十年前即呼籲政府正視「勞工密集產業」,因為這是唯一能迅速為低教育者及文盲提供工作的機會的途徑,可惜意見並未接納,政府堅持要發展高科技產業,而忽略南非轉型的斷層,張希嘉議員十分憂心。然而,對於南非整體狀況,張希嘉議員持正面的態度,因為南非擁有豐厚資源,且大都市的發展已經達很高的水準。然而,過去種族隔離讓南非留下很深的傷痕,這二十年來的轉型是為必要,也可能讓經濟發展有延宕,但是人們已經慢慢從

傷痛中走出來,南非正蓄勢待發準備起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