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南非

關於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幅員120萬平方公里,為非洲大陸中經濟發展最為進步的國家之一(2014. GDP per capita $11914 )。但由於南非過去曾施行長達數十年的種族隔離制度,導致國內貧富差距極為巨大。
另一方面,疾病問題也是南非社會一大隱憂,根據愛滋病教育和研究基金會(AVERT)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南非成年人罹患愛滋病比率高達20%以上。
但南非的法律制度卻是超出想像的進步,2005年憲法法庭在Home Affairs v. Fourie一案中即宣示了同性婚姻在南非的合法性。除此之外,有關種族隔離時代對於人民造成的傷害,亦成立了真相與和解調查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以促進社會和解與轉型正義的實現。

南非大紀事
1991年南非末任白人總統戴克拉克宣布廢除種族隔離法
1995年成立真相還原與和解委員會,讓惡行與苦痛在陽光下和解
1995年南非憲法法庭受理的第一個案件,即宣告廢除死刑
2003年制定廣義黑人經濟振興法(BBBEE)期望藉由經濟平等,實質終結社會歧視與偏見
2006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其理由在於: 若法律禁止同性婚姻,無疑是利用法律歧視少數族群、以古老的偏見侵害少數人的權利

真實版的飢餓遊戲

一個國家從黑暗廢墟建立起,高壓的政府把人民依種族分成了很多「區」,每個「區」有其專屬負責生產的資源,這些資源都是為了榮耀金玉其外的掌權者,每個「區」皆互不相往來,不了解彼此或甚至仇視彼此。唯有「第六區」,是個意外的例外。「第六區」建立於1867年,是一個移民、工匠、勞工、商賈、和已獲自由的奴隸所混合的社會,多數的人為有色人種,並以馬來人的人數最多。不同於其他區,「第六區」不分種族、職業彼此和樂共存,擁有很高的自由意志。掌權者一點也不喜歡這樣的場景,遂於1901年起開始暴力地打破這樣的美好,並於1965年,宣布「第六區」為白人社會。—這是南非的一段歷史,暢銷書與同名電影《飢餓遊戲》的場景曾在南非血淋淋地上演。
非洲族群問題亟其複雜。南非的人口組成大致如下:黑人佔79.2%,白人9%,有色人種9%,亞洲人(指印度人)2.5%,還有大約0.3%其他種人,而華人被歸類為其他人種。
南非種族隔離(Apartheid)早在17世界荷治時期已行之有年,在1948年普選後,正式成為政策,係1948年至1994年間,由少數白人的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施的歧視政策。政府將人民分成四類:白人、黑人、有色人種、印度人,華人被歸類為白人。1960~1963有色人種被大規模地逐離家園,強制住入隔離區中。雖然打從種族隔離實施之初即有反對聲浪,1970年代,非白人人種的政治權利被剝奪,同時黑人的參政權同時喪失,反種族隔離聲浪愈演愈烈,加上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與施壓,終能在1994年,曼德拉當選總統後廢止。

中華民國與南非
我國與南非政府邦交關係建立於1949年,終止於1998年曼德拉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雖雙方官方外交關係逐漸冷淡,但民間、經濟交流仍然蓬勃進行。
據中華民國關務署統計,2013年雙方貿易總額高達23億美金,仍為彼此之重要經貿夥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