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瓦濟蘭

關於史瓦濟蘭
史瓦濟蘭是現在非洲唯一具有實權的君主的國家。 史瓦濟蘭位於南部非洲,史瓦濟蘭王國北部、西部及南部與南非相鄰,東部接壤莫三比克,首都位於Mbabane,國土面積大約17,364平方公里,大約為台灣面積的一半。人口約120萬人,史瓦濟族(Swazi)。現行通用貨幣為南非幣(South African Rand) 和史瓦濟蘭幣(Swazi lilangeni, SZL),兩幣值的匯率為1:1。因此,在史瓦濟蘭境內可以自由使用兩種幣種,因此會常常發生遊客使用南非幣付款,小販用史瓦濟蘭幣找零的有趣畫面。史瓦濟蘭有兩種官方語言為史瓦濟語(Swazi)和英文。史瓦濟蘭國旗由藍色、黃色及紅色組成,中間有黑色和白色的盾牌。藍色代表國家的和平和穩定,黃色代表國內的礦產資源,紅色代表史國曾經的歷史掙扎;盾牌為保家衛國,而其中的白色和黑色象徵統治過這個國家的英國人和當地人的和平相處。1902年波爾戰爭(Anglo-Boer war)結束後,史瓦濟蘭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8年,King SobhuzaII帶領史瓦濟蘭走向獨立。King Sobhuza II的紀念館中,在他的銅像上方之刻著 ”Anginasitsa” 即「我沒有敵人」(I have no enemy),傳達著史瓦濟蘭人愛好和平的精神。


史瓦濟蘭的文化
史瓦濟蘭祖先是班圖族(Bantu)的一支,班圖族最初由非洲中部起,歷經遷徙後,產生許多分支,其中史瓦濟人(Swazi)為當中的後裔。史瓦濟蘭文化承襲了許多班圖族裔的傳統,史瓦濟蘭的史瓦濟語,是由Nguni中許多分支所集合發展而成。文化認同最明顯的特徵是國族意識和家庭結構,史瓦濟蘭除了本身有實權的王室,裡面還有個祖魯王國,該祖魯王國擁有自己的王室、自己的蘆葦節,惟沒有實權。而具有實權的史瓦濟蘭王室由各部落擁戴,維繫整個王國的和平。
王位的世襲在中國歷史上,各個太子明爭暗鬥,往往都是宮廷紛爭的開端。然而,史瓦濟蘭作為一個君主國,卻沒有這樣的困擾。史瓦濟蘭透過一個很特別的方式決定下一任國王,這個公平的方式讓史瓦濟蘭王室世襲的過程中相當和諧。史瓦濟蘭王擁有許多妃子,王子必須是該妃子的獨子,他能夠擁有其他姊妹但不能有兄弟,在這情況下才有資格繼承。由於性別是無法人為控制的,所以各王子也無法改變他是否能繼承王位的事實。這一個方式,讓王室內少了王子政爭的宮廷劇情。
在部落中承襲著流傳已久的思維,例如:一夫多妻制;女人不可以吃動物的舌頭,不然會比丈夫伶牙俐齒;女人不可以吃動物的蹄,不然會跑走;女人不可以吃動物的腦,不然會比丈夫聰明等。這乍看下頗為父權至上,然而,母權在史瓦濟蘭的社會也非常重要,祖母是部落中最重要的角色,推及到整個史瓦濟蘭王國,王母擁有實權。史瓦濟蘭社會中的男性與女性擁有不同的重要性。

史瓦濟蘭的傳統服飾
史瓦濟蘭傳統服飾十分講究,由史瓦濟蘭服飾可以看出當地人的身分,服裝分為男性和女性。年輕未婚男性穿著loin skin(以獸皮製成,似蓋住下半身的長裙),已婚男性會穿上披肩(Toga)並露出右肩,長者會在頭部增加裝飾;年輕女性穿著較短的披肩,已婚女性會穿著較長的披肩,露出左肩並覆蓋膝蓋並且改變髮型,將髮型上梳,長者會加上山 羊皮。當蘆葦節時,男性會穿上Toga,參加蘆葦節的女性會上空並加上不同的裝飾。通常王室成員頭頂上會加上羽毛,顯示其王室地位。


史瓦濟蘭的傳統住屋
史瓦濟蘭的傳統住屋是以蘆葦製成,住宿區域分為男性和女性。傳統部落社會男女各司其職,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地位,史瓦濟蘭的部落是一個大家族,史瓦濟蘭的小屋(Hut)是有分等級的,其中最大間也最重要的就是『祖母的小屋』,祖母教導女孩如何做為一個女人,同時也教導女孩編織手工藝品等。同時,祖母是整個家族中最重要的人,有任何需要調停的事宜,都向祖母請示,孩子如果不乖,被爸媽修理,如果跑進祖母的小屋,那爸媽就不能再打罵小孩了,只能好好用談的,出遠門的旅人會在前一天先住進祖母的小屋,因為這樣就會得到祝福。同時進入祖母的屋子時男性須站立於右側,女性需於左側,離開小屋時男性須先行離開,女性方可離開。


史瓦濟蘭的蘆葦節 Umhlanga
Umhlanga 或稱 Reed dance,蘆葦節是史瓦濟蘭的重要傳統活動,舉行日期為八月底至九月初的月圓之時,其目的主要為展現年輕女性的純潔和活力、並教導團結合作並修葺王母小屋的防風林、表達對於王室的尊崇。整個典禮持續八天。
第一天他們從王國各地聚集到王室所在地Lobamba,此時史瓦濟蘭公路上將會看到許多大型卡車載著少女往Lobamba移動,抵達後,女孩們在會場一帶紮營。第二天,參加蘆葦節的女孩們會分為兩隊,大約為14-22歲和8-13歲,年紀較大的女孩要前往Ntondozi(約30公里),另一隊的女還要前往 Bhamsakhe(約10公里),採集蘆葦。第三天,女孩們開始採集蘆葦,並將蘆葦扎成一束一束準備帶回王宮。第四天,下午時女孩們帶著他們採集的蘆葦返回王宮。第五天為給參加活動的女孩們休息,並準備接下來了表演和服裝。第六天,為第一次的表演,這次的表演較為彩排性質,不對外開放。
第七天,這天為蘆葦節的最高潮,此時的Lobamba聚集了來自各國的大使、記者和遊客欣賞一年一度的蘆葦節,這一天國王也會現身會場,欣賞女孩們跳舞。舞蹈的女孩以聚落分批入場,載歌載舞,現場充滿歡樂氣氛。第八天為閉幕,這天國王會宰殺牛隻,並分給來自各地參加蘆葦節的女孩,女孩們也陸續從Lobamba回家。
整體來說,蘆葦節就像是個很大型的慶典,雖然現在已經不需要利用蘆葦來修葺王宮,但這份精神將隨著這個節日不斷的傳承下去,甚至也有來自南非祖魯女孩共襄盛舉。(按:祖魯族也有蘆葦節)
搬運蘆葦的少女


蘆葦節上的少女們

蘆葦節上的少女們
蘆葦節結束後,卡車載著少女們回到她們的家鄉


中華民國與史瓦濟蘭
我國與史瓦濟蘭建交於1968年,至今未曾斷交,是我國於非洲的三個邦交國之一。為促進史國經濟發展與糧食自給,雙方簽訂了中華民國與史瓦濟蘭王國農業技術合作協定,由我國派出農業技術團赴史國針對農業種植、改良技術、牲口養殖等方面進行協助。
除了官方外交關係外,我國民間亦常有許多團隊前往史國進行民間交流。如由彰化高中許興忠老師帶領的暑期志工隊,前往史國提供物資、進行英文教學、協助開墾荒地,甚至提供經費興建水庫等。
經濟上,我國與史瓦濟蘭2014年的貿易總額為1億美元,我國亦為史國第四大經貿夥伴,經濟貿易上之交流互動十分密切。
Rainbow Safari Project 團隊全員與史瓦濟蘭王子 Buhlebenkhosi 於史瓦濟蘭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合影
